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梦莹
观察者说: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周末跑去看展,成为很多家庭亲子活动的选择;要不是疫情,专门跑去东京、纽约看展,也成为年轻一代的选项。在不知不觉中,身边的人约会都选到展厅去了,而且他们对传统书画和现代艺术同样兴致勃勃。文化消费总是与文艺创作、文化产品彼此催生。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文化观察,与文艺界的新现象、新消费、新产品同行,撩开浮尘,辨析良莠,判断趋势,迈向未来。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反复,美术馆、博物馆里的展览一定火爆得多。近年来,浙江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质大展,在学界业界卷起“浪花”,同时吸引着大批观众纷纷前来。
可以这样说,在今天,大展,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为城市风景注入“灵魂”;大众,正越来越多走进展览,享受一场场精神与文化的饕餮盛宴。
什么样的展,更能留住观众?数字化改革之下,浙江的博物馆、美术馆将迎来哪些发展新空间?对标行业一流,浙江还有哪些有待改进之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会一起观察。
年11月,“丛生——第三届两岸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开幕。
小红书上,那些写看展攻略的年轻人
在小红书或其他平台上检索“浙江展览”“杭州看展”等关键词,结果不会让人失望,一大票“最强看展指南”“看展必收藏”的链接,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之所以眼花,首先在于展览之丰富。文博展、美术展、摄影展、设计展、动漫展……从名家真迹、馆藏珍品到创意新作,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展览,总能为观众带来一次次灵魂的充盈。
数据显示,年8月至年8月,全国共有展览项目2.9万个。全国展览项目数量TOP5城市中,杭州独占一席。
其实,记者观察到,随着各地公共文化空间的从少到多,浙江其他地区展览数量也不少,尤其市级公共文化场馆等。比如,去年5月,在绍兴徐渭艺术馆亮相的“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也堪称重磅。
另一个眼花缭乱在于,无论在社交平台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