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点——郅敏作品展》开展已经过去近二十天,在开展接受观众检验的这段时间里,展览收到一致好评。在雅昌艺术网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中,我们的展览也榜上有名,并且在观众影响力中收获5颗星。在开展接待的数十个团体观展中,包括由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中外媒体北京行”,来自37家中外媒体的56名记者也现场感受到《点——郅敏作品展》的魅力。
其实早在1月23号开展当天,在壹美美术馆的会议室已经举办了一场神秘的闭门研讨:“原点与边界——由‘点——郅敏作品展’引发的话题”,这也是此次展览开展后接待的第一批业内观众。
「嘉宾观展」
策展人吴洪亮在比划作品的大小位置
艺术家郅敏指着作品详细的说着设计构想
嘉宾们相互交换意见
最佳观赏点——站在楼上看《鸿蒙》!
“五方中的黑不够黑啊”
“要不要换成煤炭?”
策展人吴洪亮与艺术家郅敏的“争论”引起哄然大笑
坐在《星球桌面》上,跟《立春》合个影吧
最后,嘉宾们在《立表测影》前合影留念
在专业考评后,这批业内观众便开始了一场火热的闭门研讨,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互不相让,为《点——郅敏作品展》增添了浓厚的学术光辉。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
▂▂
吴洪亮、于洋、李修建、刘礼宾、杨明刚、唐克扬、唐胜、鲁太光、郅敏、路贝、程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场神秘的研讨会,一探究竟。
(按发言顺序)
学术主持:吴洪亮
北京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吴洪亮音频:00:00/00:35
今天,“点—郅敏作品展”穿越疫情的藩篱,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首先感谢壹美美术馆,与这样一个有完成度、有冲劲、有创造力的团队合作,我们倍感荣幸!当然,郅敏老师的团队与策展的团队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几方的合力,才有了这个展览。今天请各位专家来,一是对郅敏老师的这个展览以及近几年的艺术探索加以评论与指导,二是探讨当今以陶瓷为材料,以雕塑为主体,在当代语境下进行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
壹美美术馆处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一个美术馆,陶瓷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高科技之一。郅敏作品的形态以陶瓷的点状形态出发,探求宇宙与自我。他放置于一楼这些看起来装置化的作品会告诉你陶瓷从哪里来、如何生产以及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些微小而细致的点,都通过艺术家郅敏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一套与壹美美术馆定位相匹配的传播系统,甚至是公共教育的系统。从郅敏老师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背后除了“情”,更有不懈的坚持及理性的分析。正如陶瓷,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的背后是无数次必然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也一直在博弈情感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这同样是个有趣的话题。
今天讨论的主题,我们定为“原点与边界”,来呼应本次展览的主题:点。“点”,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作为名词的点,它是微小也是巨大的,它的维度是多样的;作为动词,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边界”一词而言,郅敏老师已经打开了以陶瓷为基本创作元素的边界,但边界过大,没有边界时,我们又会陷入紧张与纠结。所以,今天我们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探讨。
参会嘉宾:郅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
郅敏音频:00:00/00:47
“点——郅敏作品展”是我艺术实践生涯第三个十年的中期,就当中期检查吧!特别感谢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和艺术总监程辰为我搭建的展示平台,特别感谢吴洪亮先生、唐胜老师能够做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和创意总监,我们一起艰苦工作了两年多。在学术探讨交流中的情感交汇也是我格外珍惜的。这次展览的作品我不想按照固化的旧模式往前走,尝试做一些新的突破,这些作品包含了这几年一些新的思考,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试图尝试从最原始的状态来学习,找到自己新的起点。其实我是一边怀疑一边进行创作的,我时常在思维和具体操作之间不断地犹豫和决定。但做雕塑总要有决断力的,因为雕塑太具体了,多长、多宽、多重,什么颜色,什么意味,这些最终都需要我果断地做出决定。从这一面看,是这次展览鞭策了我。
疫情的初期,我就在景德镇租好了平米的工作室,配齐了人员与设备,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很多挫折:由于纤维植物的燃烧,浓浓的黑烟不断向外面雪白的墙面散播,为了配合物业,我们也签署了好几份保证书。包括后期建立了北京的仓库,德化的工作室、本次展览中的金属部分基本都是在河北邢台进行加工。这次展览分为五个展厅,二十二组作品,大概有五六万个配件。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与艺术界内的专业人士坐在一起探讨艺术,也希望多多听取各位专家朋友的宝贵意见。
参会嘉宾:路贝
壹美美术馆馆长
路贝音频:00:00/00:51
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到来,各位老师都是各个行业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能邀请到各位老师是壹美美术馆的荣幸,我代表壹美美术馆对各位老师的莅临表示诚挚地感谢!
壹美美术馆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远离北京核心的艺术圈,建在海淀的高科技园区。我们从建馆初期就提出了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定位和方向,希望能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壹美美术馆成长到第三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壹美美术馆不但是能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搭建交流的平台,也能够成为一个可以融合各种文化和学科交流与碰撞的和场所,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一个学术平台。
此次展览其实早在年就有了计划,我们给郅敏老师发出了邀请,希望郅敏老师可以以陶瓷为创作原材料做一个专题展。因为我们觉得陶瓷是中国古代的高科技,也是中国最早的合成材料。郅敏老师在雕塑业界用陶瓷创作非常具有影响力,他非常努力和谦虚,我们也坚信郅老师未来一定会更加优秀。本次展览筹备可谓是长路漫漫,一方面因为吴洪亮老师和唐胜老师策展思路严谨,方案不断推翻重新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郅敏老师坚持创新,尝试突破创作全新的艺术作品。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次展览的效果真是出乎意料的好!通过这次展览,我也看到艺术家是如此的全力以赴,我们的策展人和创意总监是如此的专业和严谨,在这里我也一并感谢所有在场的老师,是各位老师的专业、努力和支持让壹美美术馆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会嘉宾:杨明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创作管理处处长
杨明刚音频:00:00/00:54
很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点——郅敏作品展”开展座谈会。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热烈祝贺“点——郅敏作品展”成功开展!
郅敏先生是我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他的同事,向主办方北京实创科技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方北京市海淀区壹美美术馆表示感谢!向策展人吴洪亮先生、创意总监唐胜女士、总策划路贝女士、艺术总监程辰先生及其团队致敬!感谢各界对我院优秀艺术家的鼎力支持!
观看“点——郅敏作品展”,能够感受到郅敏先生对人文、科技、理性、情感乃至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燃”“蒙”“节”“时”“方”五大版块,都是他选取极具民族意味的陶瓷作为媒介、所展开的颇具想像力和穿透力的意象创构,既是对生命乃至宇宙原点的探索,亦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对宇宙终结的追问。
展览展出的每件作品,都体现出郅敏先生竭力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多元呈现的艺术追求,蕴涵着他面向自然、人生、艺术时的独特体验,融汇着他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时与宇宙、天地之道神契意合的主体情意,于貌似静观或观照的一瞬凝冻着狂热的创造激情,于貌似静谧的冷静锻铸中浓缩着强烈的情感、思想、心养和期望。
欣赏郅敏先生的这些作品,透过他深植其中的典型意象,可以直接观照到他的审美趣味和创造意识,即:紧扣陶瓷这一中国元素,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命题,深拓雕塑意象类型,强化民族思维基质,探索当代雕塑赓续传统、师古出新的新途。
期待郅敏先生以“点——郅敏作品展”为原点,再创佳篇。
参会嘉宾:唐克扬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教授
唐克扬音频:00:00/00:17
郅敏老师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一篇是貌似背景的个人自述,一篇则是他对作品的思考。《烧造的原理》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有野心的问题:如何把陶瓷放置进整个艺术体系,乃至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中去讨论?在很长的时间里陶瓷都被认为是一种工艺,艺术家也很难将它从这个分类里摘出来,因为陶瓷一旦扩大到三维便失去了意义。郅敏的作品并不是在谈论陶瓷作品本身,在他看来陶瓷烧造物质转化的过程其实更为重要。虽然展览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陶瓷为原材料,但是郅敏抛出的问题超越陶瓷以外,涉及到了科技当然还有文明史观之类的东西。抛开纯粹造型问题,讨论更多的物和物,人和物,人和物的关系,也许,这样便可以把陶瓷这种有明确限止的工艺,转化成跟宇宙万物能够对话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传统陶瓷体系已经达到但不需要再重复的成就。
在我看来,有些展览好看但没什么意义,有些展览很有意义,但看上去是拒人千里之外的。那我们能不能达到某种形式的意义和“好看”的协调,展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跨进一步,更加清晰一些。比如物质的关系不妨保留抽象,看不见的过程只要有足够的动态就可以,五彩缤纷的形象可以服从更大的“事理”:《鸿蒙》中间的造物“雾霭”,由于融入了另外一些色彩,可能会让整体的逻辑冲淡些许——这,也可能是大型个展的普遍现象,艺术家想表现自己丰富的一面,但其实把一件事说清了就已经很好。
参会嘉宾: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于洋音频:00:00/01:19
“点——郅敏作品展”是一个在学术上发力、在细节上用心的展览,从策展人到艺术家的契合,成就了这个展览的特色。“燃、蒙、时、节、方”五个单元,让这次郅敏作品展览呈现出的厚度也不同于前些年在艺术区的系列展览。展场的每个单元,如“燃”呈现出的热度和亮度的关系;“蒙”呈现的巨大的物质感,和在其基础之上中国文化的氤氲气象;“时”通过具体的作品能呈现出更迭;“节”展现这种变化的时间和光影;“方”用五色来呈现作品。
郅敏是一个雕塑家,也是一个以陶瓷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在雕塑圈里面,他是一位重要的、有个人风格的雕塑家。此次展览既是雕塑展,也是陶瓷艺术展,甚至从它的结构和体量来讲,也像一个建筑展。展览的厚度,是在完成一种建构。郅敏的作品有波普艺术的大众文化的味道,他一直在寻求对于陶瓷、对于雕塑、对于装置的深入解读。我用一个词“返身观照”来描述,返身观照就是让我们跳出自身视角,站在更远的视角回过头来看空间,再来看社会,就会带一种反思。比如说对于农耕文化的反思,对于从原始时代到今天物质性的反思,对于科技和艺术关系的反思,对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反思,对于技术和物质关系的反思,对于自然和人工关系的反思。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讲究不能简单图解政治,不能图解社会,实际上,艺术也不能图解哲学,不能从一种表象的层面去附会哲学。
这个展览让我想到了霍金《时间简史》中提到的人择原理,人择原理最早是鲍罗和泰伯拉提出来。正是人的存在,才能解释“我”这个特性。我们一方面用它,一方面又要反思它,一方面我们又要跟它妥协,这就是人择原理。放在艺术创作和理论思考之中,不得不妥协;在创作的同时,又不得不顺应。所以在这过程里,我隐隐约约的嗅到郅敏试图把那些无力说清的事,用他自己的语言,用相对轻松的作品,用轻盈的方式,用物质性的方式去呈现它,去承载它。从艺术家的角度,郅敏的表达非常诚恳。其实自古以来文人画家也有这样的诉求,从最早的宗炳《山水画序》提到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自然本身是虚的,是无形的,艺术家只能通过一种物质性的方式去观察和摄取。
郅敏是一个睿智且精力旺盛的艺术家,以往作品陶瓷鳞片组构的语言已经成为他的符号。他的雕塑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作品会有微妙的变化,而这一次变化得很大。我很惊喜能看到这种跨越式、跨学科性的变化。最后,引用郅敏在文章里面用的一个小标题“文明的物证”,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物证,一流的文明诞生一流的艺术。郅敏正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寻找一种沉重而轻盈的方式,真实而充满诗意的表达。
参会嘉宾:鲁太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文所所长
鲁太光音频:00:00/00:37
看了郅敏老师这个展,最直观的感受是时空感:一是元初/鸿蒙感,二是科幻/未来感。郅敏老师有意识地向前后两个维度扩展艺术时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和当下的现实世界对话。我们为什么要回望元初?为什么要想象未来?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当下的现实,特别是对高度物化的现实不满意。因此,我们想以自己的创作批判这种物化现实,赋予现实更多的可能性。郅敏老师早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实际上就是对物化现实的一种批判、对抗、中和。这次展览中,这种感觉更强烈了,里面有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
这次展览也看到了郅敏老师创作理路的推进。郅敏老师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家,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艺术语言与表意空间。看这次展览,感觉郅敏老师想要打破这种稳定。艺术家在一定时期内自我“重复”是有道理的,因为经过这样的过程才可能抵达“重”的世界,获得艺术的重量感。但是,到了一定的时期之后,又必须超越这种重复感,在更高的维度、更丰富的面向上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我觉得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包容了郅敏老师更多的创作理路,比如对声、光、电,包括气息的综合运用。在变与不变之间、稳定和动荡之间,郅敏老师在寻找另外一个或多个自己。里边有很多的可能性。
最后,我觉得郅敏老师还在探索艺术工具、艺术方法的多样性。这个展览有意义的一个地方在于不仅展出了郅敏老师的一些作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其创作过程与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他怎样在时空熔融中把更多的内容吸纳进创作中。这些都是特别有启发的。
参会嘉宾: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礼宾音频:00:00/00:36
我记得郅敏有一篇文章《跳崖》,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看到他身上有那种特别决绝的东西。“决绝”对应着“悬空”,“空”掉一切既有的东西,包括二元对立样式的转化思维。从那一年中国美术馆展出郅敏的《天象四神》,我知道这位艺术家要做出重要的转变。但是从那次展中我还没有看到他要“跳崖”,还是在“传统转化”的叙事里面。
“鲜活性”是今天我看到这个展览惊讶的地方,终于郅敏说的和他做的事契合了。他的状态和他今天呈现出的作品不是在既往的趋势里面了——风格、样式、材质的传统转化。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国画、雕塑、油画等等,很多都还没有从这个叙事中超脱出来。现在都缺的是:基于现实的情况艺术家给出“鲜活”性,而不是让人进入传统文本之中,或者是一种既往的视觉系统之中,亦或是对应性的传统风格的当代样貌之中。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深度、高度,或者叫做艺术家的素质问题。所以说他的《跳崖》是很重要的文本,开启并真正链接了这一状态之后,郅敏接下来应该能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参会嘉宾: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李修建音频:00:00/00:56
“百年未有之变局”,是我们近年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世界局势和中国社会,都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中,传统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中华文化基因、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等,构成这个大时代的系列关键词。无论艺术家,还是学者,都在通过颇不相同的方式,进行解读,进行阐释,回应这些时代命题。艺术家诉诸形象和审美,学者则通过理性思考和文字呈现。二者或许殊途同归,至少有对话的可能。
郅敏近年的创作,同样致力于此。他试图返本溯源,探求中华文明最源初最深邃最富奥妙的所在。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本质之处,在于我们特有的地理风貌、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所塑造的宇宙观、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气化论的宇宙观构成我们把握中华文化的关键,阴阳五行、五音六律、气韵生动……,皆可由此生发出来。郅敏的《鸿蒙》、《四象》、《二十四节气》等系列作品,就是个中典范。
传统不是僵化不动的,而是无日不新的,尤其是遭受现代性的百余年冲击之后,所谓的传统更是有些面目全非,但它固有的本质性内核却仍然潜存于我们的血液之中,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郅敏的作品,融入了大量科技性的元素,富有当代性的内涵,有的作品,可以视为装置艺术,可以当成实验艺术、观念艺术。他在积极地探索、勤奋地耕耘。他试图以带有震炫性的形象,引领我们对本原和存在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我觉得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参会嘉宾:唐胜
创意总监、资深艺术顾问
唐胜音频:00:00/01:09
当代艺术中的问题意识是其在今天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瓷,首先是个中国问题。两年多以来,郅敏老师在努力回答一系列仿佛很基本,但又很难以作品回答的问题。瓷是什么?瓷的过去是什么?瓷的未来是什么?换言之,从人的个体来讲,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想,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到什么程度,作品做到什么状态,展览呈现到多少,郅敏老师和壹美美术馆的合作交出了一份答卷。今天,非常感谢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这过程当中我们特别特别感谢郅敏老师。郅敏老师两年期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把所有的思路打开,他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郅敏老师他是个肉身打怪的人。现在我们所在的世界,喂养的太多,我们的都市看不到泥土了。我们现在说有元宇宙了,你连幻想都不要有了,你的时间是可以被买断了,你不花钱,你的时间都可能不存在。仿佛你没有可能创造了,现在人告诉你也不用创造了。因此,我们在这个展览中强调“原宇宙”。强调这是世界的那个原点。
在中关村壹号,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壹美美术馆里面,有年轻的团队,还有路贝馆长还有程辰这几位本身就有着艺术家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展览做成一个实验场,或者叫试验场?那么两年下来大家看到的目前的展览应该来讲是试验的结果。包括郅敏老师常常跟我们说的是我又做了什么,我又想到了什么。他的所有的思维发散的地方极其宽广,但你不要着急,就像他说“我没想好”。这就是事实。假设展览里面,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当我们的肉身不断的被隔绝,我们的触感不断的被减少。你不能摸不能闻,你不能尝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家到底给社会,我们还要给社会什么?当如此多的所谓技术给了我们什么的时候,常常不告诉我们,它拿走了什么!因此,在展览过程当中,我们更希望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这里,他触摸过泥土,观察过泥土是什么样子。他知道温度是什么,燃烧是什么。还有,如果他能从一个很小的地方,回到对一个终极性问题的好奇,开始了对原初的探究,那么我们策展团队最希望做的事,可能就做到了。
参会嘉宾:程辰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讲师
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
壹美美术馆此次展览经历了三个考验:第一,壹美美术馆有幸和吴洪亮老师、唐胜老师这样优秀的策展团队配合做展览,能不能跟的住?壹美美术馆此次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第二,像于洋教授所说的,于老师见证了壹美美术馆开馆展——《春生夏长》,时隔近三年,壹美美术馆在专业学者眼中有何进展?此次郅敏老师的展览就是一份答卷;第三,建筑学者唐克扬老师今天也来了现场,他对场馆的空间设计产生了一个评估,这是美术馆空间的一个考验。因此,在我看来从策展人、美术史学者和建筑学者三个方面的专业考验对壹美美术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壹美美术馆临近三周年之际,要着重考量和建设的三个方向,我也希望会后和诸位专家有更多深入的请教和交流。
郅敏老师是我的师长,我之前对郅敏老师最深刻的印象源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