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美术馆“在屏幕上种树”展览现场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纷纷将视野调转至在线方式,虚拟展览、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往日的补足性传播方案在此刻成为最重要的手段,进一步加速了传统美术馆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也由此带来了对美术馆全新形态的讨论。近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邀请艺术行业工作者、学者,从各地美术馆对此次疫情的反应出发,围绕美术馆职能、媒体传播、网络艺术等各方面展开讨论。
01
“数字化”的范式转移
杨静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写作者)
“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或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化”这些概念和说法虽然一直在用,但内涵和外延在近20年来经历了范式性的转移:“数字性”从当年的数据库、网站延伸到在线展览、社交媒体以及其他再现、研究和沟通的科技层面。数字技术已从初时的协助工具发展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从作品、艺术家、展览到馆藏、研究、修复等各个工作节点都长出复杂的枝叶。
另一方面,博物馆、美术馆远比之前多样化、商业化、品牌化,机构的商业模式、内部管理也发生了极大转变。美学哲学家希尔德·S.海因在《转型中的美术馆》中写道:美术馆、博物馆的定义已无法准确覆盖现实中这些机构的功能和类别,人们不但怀疑这些概念无法表述美术馆到底是什么,也无法厘清现实中什么可以或不可以算是美术馆——观众在美术馆看到的展览,在商场里也能看到,甚至有时在动物园里也能。而社交媒体后来者居上后,美术馆又多了一重竞争者——以文化艺术及娱乐信息作为内容运营的社交媒体网络。
蓬皮杜艺术中心于4月发布的首款电子游戏
《Prisme7》界面截图
目前国内大部分美术馆都已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对美术馆而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