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体”是针对书法展览而言的,包括不限于个人展、联合展、群体展等,为40年来展厅文化兴盛的产物。
特征为:较强的设计性、制作性,因此被人调侃为“设计艺术”“制作艺术”;“展览体”作品大部分强调设计感、形式感、视觉冲击力,多采用拼贴、配色等方法,以获取良好的展示效果。
“展览体”在当今被批评、质疑声很多,批评质疑者多诟病从事“展览体”创作的书家追求功利目的。事实上,此类作品好像是由一人完成,实际上却由多人共同协作缔造而成。——《书法报》
以上是近期《书法报》对“展览体”的一段叙述,可见“展览体”在当今书坛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展览体”早已有之。之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书协主席毛国典先生接受采访时,就对“展览体”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毛主席十分喜欢装饰性的“展览体”,并坦言自己就是靠“展览体”才走到今天的书协主席地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
原话是这样的:
“我比较喜欢带有设计装饰成分的作品,喜欢用色纸,做形式,做旧……“
“这种装饰性的作品比较新颖,说明作者对展览重视,艺术品要做到极致,才能打动人。”
”在过去我参加许多书法展,和他们一样,也是做展览体。我也是通过入选、获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毕竟是一个基层的作者,我是靠展览、靠硬件慢慢地积累,然后从江西科师大调到书协来主持工作。“
”我现在创作一般不再做形式了,因为现在我不需投稿了……”
毛国典书法
毛国典主席还建议广大书友要懂得做形式、会装饰作品,因为这样比较容易入展和获奖。
“现在如果用白纸黑字创作会吃亏,同样的书写,用有色纸或用形式做拼接,做色彩搭配的视觉效果会好些,所以做形式的、会用颜色的作者,在当前书法展览中有优势,在作者中占一大部分,比较容易入展和获奖……”——毛国典
尺幅一定要大,字数一定要多,即便写大字楹联,也一定不能落穷款,字要多、要小、要密密麻麻为佳;
行草一定以二王为主调,最多掺杂孙过庭、米芾、赵孟、董其昌就可以,最近连苏东坡、黄山谷,以及前几年风靡的王铎似乎也很难见到了,线条点画一定要细腻、光亮、圆熟为主;
篆隶则一定是头重脚轻,就像胖头娃娃,线条一定是毛涩琐碎,章法一定是若断若续,好像杨坤唱歌,要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不论草书、隶书、楷书,一定要在最不该落款的地方落款,字要小要多最好不用黑墨,而是用朱砂或其它颜色,像花花绿绿的大裤衩。
借用一句“学术性”语言来描述:书法艺术创作正在逐渐演变成“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艺美术品,流水线式地批量生产与制作。
归根结底,“展览体”还是因为当前书法比赛和展览日益频繁所催生的产物,这不由使我们想起因科举制度产生的“馆阁体”。将两者稍加比较,貌似有些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体”字指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书法样式有篆隶楷行草五体,而就书法风格来说,书法史上公认的有欧颜柳赵等书体,当然也有“瘦金体”“毛体”“启功体”等说法,它是对一些书法家的书法风格表示肯定的。
馆阁体,明朝又称台阁体,是明清时期在科举取士中使用的一种规范化书体,它的特质是漂亮、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等共性,可谓千人一面,却不着重书法家的个性神采。
清朝洪亮吉《江北诗话》中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到:“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
展览体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权威的解释,对其比较肯定的就是我们的毛国典主席,他专门在访谈中对“展览体”的特点作了说明:
“展览体,一是写得要精到,要传统,质量要高;二是作品尺幅要大,不超过规定尺寸即可;三是用色纸创作;四是要做旧、有色纸拼接,把设计的理念融入进去。”
但是除了毛国典主席以外,很少有专家学者对“展览体”予以肯定。展览体它不是指某一书家的风格,而是指一种书法现象,一种普遍共性,或者是众多书法家的书法风格。
从以上可以看出,展览体与馆阁体的相似之处:
第一,它们都不是书法史上反映书法家个人风格的“体”;
第二,两者反映的是一种书法风格的共性现象;
第三,二者对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作用。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是很大的,馆阁体是为了实用(如考试写公文),而展览体是为了艺术而存在;馆阁体只有楷书,而展览体却包含了书法五体。
大家是如何看待“展览体”呢?为了展览而去做形式、做装饰,你认为可取吗?